“追月”40年,他的鏡頭記錄了溫州的發展
“每年的月亮可能沒什么變化,月亮下的城市景觀變化太快了”
2009年中秋攝于溫州市區望江路。
2013年6月攝于溫州市。
2011年中秋攝于溫州世貿大廈。
只因鐘情于“十五的月亮”,他帶著相機“追月”40多年,拍下溫州多處地標的月景照。這位“追月”人名叫常鋒,曾是媒體攝影記者,目前是國家高級攝影師、溫州市攝影家協會副主席、溫州市新聞工作者攝影協會主席。
因工作迷上拍攝月景照,一追就是40余年
“我從1979年工作那時起,就開始拍月亮,特別愛拍中秋月,算起來‘追月’里程已經有40多年了……”常鋒說,現在他家里的電腦、手機上保存著幾千張月景照片,每張照片都有明顯的城市“印記”。有的是在溫州市內公園或者高樓大廈拍的,有的是在溫州鹿西島、雁蕩山等風景區拍攝的。
常鋒說,最開始拍月亮是因為工作需要拍中秋節的新聞圖片。新聞圖片當然不只有月景,還要帶有城市元素。“我記得上世紀90年代拍中秋月亮一般都去景山上拍,2000年后市區建起了巴黎大廈,當時高樓尚不多,那里的天臺是絕佳機位。后來,溫州高樓大廈越來越多,于是我又開始捕捉月亮與世貿大廈的同框……”
常鋒說,隨著歲月更迭,他逐漸對月亮產生了“情愫”,剛開始就在中秋時節拍,后來每年都要拍“十五的月亮”,有時一個月都要拍上好幾次,最近幾年每年都有20多次“追月”經歷。
設備更新了數代,月下城市景觀也日新月異
“過去用膠卷,洗一張照片要幾角錢,當時工資也只有幾百塊,蹲守兩三小時等月亮出來,就只為拍下那10多張照片。”從膠卷相機到數碼相機,常鋒的拍月設備更新了很多次,現在的設備價值幾十萬元。常鋒感嘆地說,每年的月亮看上去可能沒有什么變化,然而月亮下的城市景觀變化太快了,時代發展太迅速了。
不單是在溫州拍月亮,有時候出現“超級月亮”等天文奇景,常鋒還會帶上學生,或約上三五攝影圈好友,一起尋找最佳拍攝點。有時候即使在外地,也都特地趕過去,只為捕捉到一張珍貴的照片。
常鋒的“追月”故事仍在繼續。他與溫州其他攝影愛好者用無人機、天文相機等設備拍下清晰、亮眼的月景,將與城市同輝,也折射出時代的前進步伐。
作者:金暉/文 常鋒/攝 編輯:劉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