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次獲新聞大獎,她“計”從何來
——走近寧波日報報業集團高級記者楊靜雅(下)
楊靜雅獲得中國新聞獎和浙江新聞獎后,在浙江省慶祝記者節活動現場領獎。柴蘊華攝
楊靜雅曾在辦公桌上貼過這樣一則座右銘:永遠被抄襲,從未被超越。這是她偶然在市場上看到的一句家紡產品廣告語,她拿來警示自己。
在自媒體流行、人工智能普及的時代,記者的價值在哪里?在一個新聞專業被有些人漠視的社會環境中,記者的前途在何處?
已是寧波日報報業集團高級記者、都市報系副總編輯的楊靜雅對此有自己的理解:警示是為了超越,新時代需要好記者,更需要新聞工作者守正創新,寫出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作品,引領導向,成風化人。“時代楷模”錢海軍在評價楊靜雅時也說:“我做的一些小事,她總能看見不一樣的地方,每次接受她的采訪,都讓我看到不斷前進的自己。”
錢海軍認為:“楊靜雅做的事情都是‘大事’,是在推動社會向上、時代向前。”
“記者要從本質上全面地看待社會問題”
在獲得過中國新聞獎的6篇稿件中,有兩篇讓楊靜雅直言“挑戰”頗大——《余姚“道德銀行”助好人創業》和《政府買保險為甬城裝上“安全閥”》,都是在《寧波日報》刊發的。
“送孤寡老人上醫院加5分,撿到包裹交還失主加4分……”2012年,寧波下轄的余姚市推行“道德銀行”,在表彰好人的同時,還以獲得低息無抵押無擔保貸款的方式對“好人家庭”進行獎勵。
“道德銀行”是個新事物,是在用經濟杠桿推進道德建設。但這個提法遭到了非議:精神文明建設如果用經濟激勵來推進就變得太功利。當時,有這樣想法的人不在少數。
“理解那些人的擔憂。”但跑多了文明創建條線的楊靜雅更看到,“一座城市整體文明素質的提高,僅靠好人引領是不夠的,還應該建立一些制度,在全社會形成爭做好人的風氣。”
“我決定走一條‘反傳統’的報道之路。”楊靜雅認為,余姚“道德銀行”是黨委和政府主導建立的道德績效和獎勵平臺,屬全國首創,既解決了農民貸款難,幫助農民實現了口袋富裕,又弘揚了向善的力量,對全國的精神文明建設工作都有啟示。
最終這篇不到千字的消息摘得中國新聞獎。余姚“道德銀行”如今已升級為4.0版,推動基層治理行穩致遠,成為當地公民道德建設的一張“金名片”。
“記者是時代精神的記錄者,不能人云亦云。”楊靜雅說。
《政府買保險為甬城裝上“安全閥”》這篇作品是楊靜雅2015年寫的。專家認為,突破重重迷霧,看到事物本質,是這篇作品的一大亮點。
2014年11月,寧波市民政局代表寧波市政府購買了一年期巨災保險。2015年11月,寧波市政府花3800萬元購買的巨災保險讓寧波受災戶得到了8000余萬元的賠償。這一結果出現后,媒體多半關注巨災保險的商業價值:花了3800萬元賺了8000萬元,多合算,寧波市政府多有眼光!
但楊靜雅意識到,這是一個經不起推敲的命題:如果這一年臺風沒有對寧波造成多少損失,巨災保險的保費比獲得的賠保金還要多,難道市政府就沒有眼光了?
“保險本身就是為了防止偶發事故,投保人在某一年度‘賺’和‘虧’都是正常的。”楊靜雅沿著她的想法采訪下去,發現巨災保險除了惠民外還有維護社會穩定的功能,政府買保險實際是給城市裝上了“安全閥”。
楊靜雅認為,“記者就要站在引領的高度,從本質上看待社會問題。”她直言,新聞不是“無學”,而是太有學問了。記者是一種挑戰性極強的工作,除了俯身向下深入基層,還要時刻修煉自己的政治素養、理論水平,不斷增加知識儲備。
“做專家型記者,努力讓自己的判斷充滿自信”
10年前,楊靜雅曾采訪過向上千外籍人士傳播中國文化的姜紅升。現在回味當時給姜紅升提的問題,她還是覺得心存歉疚。
那是2014年8月,有人向楊靜雅推薦了寧波紅牡丹書畫國際交流社作為采訪對象,理由是其創辦人姜紅升在不到兩年的時間里,免費教過來自88個國家的1600余名外籍人士畫中國畫,帶他們逐步了解寧波、融入寧波,是一名志愿者、一個好人。
“你現在全身心投入紅牡丹書畫國際交流社,生活來源是什么?”第一次采訪時,楊靜雅向姜紅升拋出了這個問題。
“他先是一愣,然后眼睛瞟了我一下,好像我是來查賬的。”楊靜雅意識到自己把姜紅升“問蒙了”。
2012年4月,姜紅升為來寧波一所學校交流的45位德國師生上一節繪畫課,師生們被他柔軟毛筆流淌出來的絢麗色彩所吸引,更有學生在習作上用英語寫下了“我愛中國”等文字。“早就有專門教授書畫的想法。”這次教學的成功,使姜紅升辭掉干了22年的英語教師工作,建起紅牡丹書畫國際交流社。
被“問蒙了”的姜紅升告訴楊靜雅,紅牡丹書畫國際交流社創辦后,寧波市和鄞州區的宣傳、民政等部門給他提供了經費等支持,并將其中一部分作為師資經費發給他,以保障他有生活來源。
“很多記者覺得他不屬于志愿者,就沒再采訪了,但我決定將他定位為一家社會組織創始人。”楊靜雅認為,姜紅升創辦的紅牡丹書畫國際交流社,讓外國人通過繪畫學習了解中國文化。政府對書畫社在資金等方面的支持,也可看作是在向書畫社購買服務。寧波是外向型城市,正需要姜紅升這樣的人發揮特長,讓外國友人愛上中國文化、愛上寧波。
正是對姜紅升身份的準確定位,才使《讓國色香飄世界》這篇文章角度更精確,稿件最終榮獲中國新聞獎二等獎。
2023年11月,楊靜雅帶隊去貴州省黔西南州采訪寧波對口幫扶工作時,在晴隆縣定旺村偶遇姜紅升帶著浙江大學寧波理工學院波蘭籍外教瑪格達琳娜夫婦調研鄉村振興。外國學者眼中的中國鄉村振興是怎樣的?他們的研究會不會給中國的鄉村振興提供新的思路?楊靜雅馬上意識到這是一個好的新聞線索,于是帶領團隊對外國專家進行了深入采訪,寫出《賦能村民——兩位波蘭博士眼中的中國鄉村振興》。
“當記者就要做專家型記者,努力讓自己的新聞價值判斷充滿自信,創作出對社會有啟迪的作品。”楊靜雅說。
“信息越豐富,越需要專業力量的堅守”
在獲得很多次榮譽之后,楊靜雅本可以讓自己休息休息,但她始終沒有放慢腳步。她說:“新聞人從事的是一份不學習就無法工作的工作,因為我們每天都要面對新事物、面臨輿論導向的判斷。”
2016年6月,楊靜雅從《寧波日報》政法科教部副主任轉崗為寧波日報報業集團都市報系編委,需值班簽發《寧波晚報》《東南商報》大樣。當年9月,杭州推出了升級版樓市限購政策后,楊靜雅晚上值班時遇到一篇題為《杭州已限購,寧波還會遠嗎?》的稿件。當時由于杭州限購,寧波房地產市場已經風聲四起,一些房地產商借機抬高房價,如果將這篇“暗示”寧波很快要限購的文章發出,不僅有可能抬高房價,帶來搶購潮,也會給政府出臺政策帶來被動。由于記者采寫稿件付出了很大心血,再加上是否限購也是寧波當時的熱點話題,大家對稿子的觀點產生了較大分歧,有人情緒很激動。
“看著報紙清樣時間分分秒秒臨近,我決定拋開所有壓力,將標題和敏感部分全部改掉,將一個大稿子‘改頭換面’成一個消息稿發出。”實踐證明,楊靜雅這次把關非常重要,給相關部門的政策發布和市民情緒的引導留足了空間。
楊靜雅認為:“融媒時代,信息越豐富,越需要用專業力量的堅守來保證新聞導向的正確。”
最近一期的《寧波新聞界》發表了楊靜雅題為《讓自己取代自己》的新春寄語。她寫道,在這個快速發展的時代,我們也面臨著被取代的風險,但“與其被別人取代,不如自己取代自己”。我們新聞人只要不斷學習新知識、新技能,就一定能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為了適應融媒時代受眾接收信息方式和習慣發生的巨大變化,快速抓住用戶,楊靜雅鉆研改變典型人物報道方式,她帶著年輕記者兵分多路分頭采訪、報網微端分頭呈現,網絡求速度、做熱度,紙媒追深度、有溫度。她覺得典型人物報道可以分成“長久美”和“瞬間美”兩種類型,“長久美”指的是一個人幾十年如一日做好事,“瞬間美”是指在突發事件中一個人表現出來的美德。為此,2021年她還發表了一篇論文《全媒體時代地方媒體典型人物報道的生產模式探析》。
“新時代的優秀作品就必須以豐富的思想內涵、文化內涵、情感內涵,以適應新傳播路徑的文字表達、視覺表達、融媒體創新表達,贏得共情、共鳴、共振。”在寧波日報報業集團總編輯朱安偉印象里,楊靜雅是一個“用心記者”,每一次崗位調整后她都永葆一顆學習的心。
寧波市記協主席徐正用了16字評價楊靜雅:勇于吃苦、敢于挑戰、探索創新、精益求精。“面對每一次采訪任務,無論條件多么艱苦,她都會毫不猶豫地前往,將她的深入思考和精心寫作呈現給讀者。”徐正表示,楊靜雅的新聞作品6次獲中國新聞獎、30次獲浙江新聞獎,不僅給寧波日報報業集團帶來榮譽,也給寧波基層新聞工作者堅持創新創優、勇攀專業高峰帶來鼓舞。
“我堅信,新聞不死。”楊靜雅信仰堅定,“優秀的新聞作品,永遠會像歷史的火把,照亮一代代人前行的路。”、
【相關鏈接】
作者:記者 閆松 編輯:劉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