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開展建設性輿論監督,全國新聞界“大咖”在湖州暢聊
全媒體時代,輿論監督的觀念、方式和機制都發生了重大變化,對主流媒體如何做好輿論監督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2025年6月24日是湖州市新聞傳媒中心《看見》欄目開播三周年,在湖州“看見”社會治理之變——《看見》欄目三周年座談會舉行,來自全國各地新聞界專家學者、湖州本地基層干部群眾、媒體同仁等齊聚一堂,圍繞“主流媒體如何開展建設性輿論監督”這一主題,熱議經驗做法、暢談感受體會、提出對策建議。
三年來,《看見》欄目不僅成為湖州“在湖州看見美麗中國”實干爭先主題實踐的標志性載體,也潛移默化地改變著這座城市。截至目前,《看見》欄目累計播出710期節目,曝光問題361個,解決率超90%,全網閱讀量超4億人次。民生小事里有一座城市的治理之道,湖州用《看見》欄目的實踐印證:當一面媒體監督鏡真正映照百姓心聲時,照亮的將是整座城市的未來。
與會專家們說了啥?請閱讀精彩摘要
(按照發言順序摘錄)
浙江日報報業集團副總編輯 王水明
新聞機構正確地開展輿論監督,可以很好地反映人民群眾的呼聲,具有重要意義和關鍵作用。三年來,湖州《看見》這檔輿論監督欄目逐步成為解碼中國式治理現代化的“湖州樣本”,它的獨特價值在于打破“只唱贊歌”或“專挑毛病”的單向思維,構建起“雙輪驅動”的建設性監督體系,如今,這個欄目開始超越“傳統”,演變為社會治理創新的引擎。
這些年,輿論監督的形式越發多元、內容更加豐富,各地都在創新和探索。未來,輿論監督應積極嘗試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數據,希望《看見》欄目接下來也能融合AI技術,繼續堅守初心、用好監督利器、傾聽百姓心聲、服務發展大局,努力講好湖州故事,進一步為推動社會治理賦能。
浙江省記協常務副主席 周詠南
《看見》欄目是一扇“窗口”,能看到湖州市委、市政府的擔當和作為,看到湖州干部作風的轉變,看到湖州新聞傳媒的輿論監督力量,看到浙江地方主流媒體推動媒體融合變革的成就,也能看到百姓對于節目推動市域治理和城市發生改變的認可與支持。
《看見》欄目也是一面“鏡子”,透視出群眾身邊一些不正之風、社會治理中存在的某些問題以及機關部門間存在的有些推諉現象。同時,這面"鏡子"也映照出有關部門在輿論監督下,聞風而動,立說立行,認真整改,一心為民的良好氛圍。這面"鏡子",更光曜出建設性的輿論監督幫忙不添亂,是實實在在的正面報道。
《看見》欄目還是一根“鞭子”,通過強有力的輿論監督,有力鞭策著湖州的黨員干部必須牢記使命、轉變作風,必須有所擔當、有所作為,塑造了湖州風清氣正的良好環境。要監督人家,自己首先要經得起監督,這根“鞭子”也有力地鞭策我們新聞工作者轉變作風,踐行“四力”,新聞為民,有作為更有地位。
中國記協國內部副主任 王佳
輿論監督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監督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弘揚社會正氣,理順公眾情緒,維護安全環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湖州的《看見》欄目為城市治理提供了化解社會矛盾、提升治理能力的創新方案,彰顯了監督者與被監督者的雙向融合。
長期以來,中國記協高度關注和支持主流媒體開展輿論監督工作,不斷激勵和持續引導廣大新聞工作者應切實承擔“回應關切、解疑釋惑、澄清謬誤、明辨是非”的重要職責。我們認為,媒體的鋒芒當如手術刀般精準切除沉疴,亦如燭火般照亮前行之路。希望《看見》欄目堅持批判性與建設性相統一,導向性與真實性相統一,實效性與實質性相統一,架好凝聚共識的圓心橋、做好時代進步的推進器。
《人民日報》原高級記者 蔡小偉
我算得上湖州新聞傳媒的“老員工”,新聞媒體中蘊含著“校正的力量”,這股力量正是輿論監督的體現。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不同的輿論監督形式,當下,輿論監督的方式更加規范、科學和嚴密,《看見》這檔欄目就是順應時代需求應運而生的,且已逐步超越了新聞媒體的范疇,成為區域社會基層治理的樣板。
輿論是社會公眾的評價和議論,需要媒體有專業的政治判斷力、高效的社會組織力和精準的業務操作力。我們正處在互聯網時代,主流媒體需要用流量和成效說話,正因如此,需要媒體更加積極地在新聞內容上下功夫。期待《看見》欄目持續創新傳播方式,精準回應群眾關心的問題,努力成為地方主流媒體的“金字招牌”。?
復旦大學媒介管理研究所所長、教授 朱春陽
湖州推出的《看見》欄目深度介入社會治理,是治理能力現代化落實到媒體變革中的創新嘗試,具有特別意義。我注意到,《看見》欄目特別吸納了社會各界代表組建“市民觀察團”,這符合“四全媒體”中全員媒體的要求,也符合數字新聞業的開放生產機制,利于發揮媒體在社會中的角色與作用。
下一步,希望《看見》欄目能進一步實現傳統媒體與移動網絡的雙向奔赴、雙向融合,更好獲得受眾信任,成就地方主流媒體的權威地位。
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教授、教育部大數據與國家傳播戰略實驗室執行主任 李衛東
今年是我第二次來到浙江,感覺處處都彰顯著活力,活力的背后蘊含著媒體的公信力。湖州的輿論監督有模式的創新、體制的創新還有機制的創新,建構了社會治理的新的透明機制,讓政府的權力在陽光下運行。
這幾年,我密切關注著《看見》這檔輿論監督欄目,通過3次迭代,《看見》欄目逐步解決了線索收集難、現場采訪難、整改解決難等問題,推動部門主動發現問題、共同解決問題,從這個層面上說,這種創新非常有意義,也是進一步回應了老百姓的訴求。
建議,湖州接下來能形成一個更好“新型反饋機制”,在加強和改進輿論監督過程中形成更加鮮明的特色經驗。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 宋建武
最近正認真分析《看見》欄目的成功原因,從社會治理的角度來看,它打造了“建設性的監督”,進一步推動問題解決。我想,真正的善治是讓每個人的問題都被關注到,《看見》欄目需要思考的就是“如何做到讓每一個問題都被關注”。
這需要依托現有的平臺,聯通各級治理力量,導入人工智能技術,塑造更加開放的平臺,讓“問題提出、協同解決”這一閉環更好實現一體化。我相信,通過《看見》欄目的不斷迭代、完善,能夠更全面地關注到社會各種聲音,更好服務全過程人民民主,為中國完善基層社會治理體系提供有價值的路徑、可參考的選項。
中國政法大學光明新聞傳播學院副院長、教授 陰衛芝
《看見》欄目設立以來,在新聞業務方面成績顯著,特別是節目開設當年的兩件作品獲得了第33屆中國新聞獎三等獎。這些成績有目共睹。邁入新時代,輿論監督報道并不僅僅是批評性報道,更多的是提供建設性的改變。
我認為輿論監督欄目需要有分寸、有邊界,媒體是去參與社會治理,并不是直接治理。最近跟我接觸的湖州人都說,這座城市干凈整潔、非常宜居,我想這或許是《看見》欄目的人文背景,也折射出湖州人骨子里那種務實的品質。希望隨著《看見》欄目的持續播出,能營造出一種“天下無訟”的狀態。
《新聞戰線》雜志社副總編輯 董建勤
我最近在閱讀《干在實處走在前列——推進浙江新發展的思考與實踐》一書,其中有內容提及“能否更積極地發揮主流媒體作用,讓其幫助黨委政府發現問題來把握主動權,而不是讓自媒體運用輿論力量,突然引爆一個話題,擊中社會情緒的痛點,在局部掀起對黨委政府的批評,從而陷入被動。”
我覺得這一內容非常契合湖州《看見》欄目這三年的實踐。接下來,希望《看見》欄目能繼續當好生產者、瞭望者、推動者,堅持問題導向、內容為王,堅持講好故事、創新表達,堅持技術賦能、融合傳播,打造立體多維全面的閉環運行機制,形成更精致、精銳的輿論監督報道。
《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浙江記者站站長 黃琳
湖州的《看見》欄目通過現場曝光、報道整改行動、追蹤整改成效三個環節,形成《看見·現場+行動+追蹤》的“1+1+1”報道模式,湖州為此專門出臺《全媒體專欄<看見>全閉環運行流程方案》《關于進一步加強<看見>欄目曝光問題整改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為推進媒體監督工作建章立制,這對新聞媒體開展新型輿論監督提供了借鑒。
希望以后能和湖州市新聞傳媒中心有更加深入的交流,彼此互相學習取經,互相尋找進步空間和優化方法。我們也十分期待有更多的機會走近湖州、了解湖州,感受在“湖州看見美麗中國”的城市氣質。
浙江大學人文學部副主任、教授 吳飛
從創新社會治理的角度來看,湖州真正地做到了運用媒體這一抓手來參與社會治理,以《看見》欄目為紐帶,構建起政府與公民間一個良性連接節點,推動區域性治理成效。可以說,《看見》欄目找到了發現問題、協調討論、協商考慮與解決問題的開放式監督模式,通過“有分寸”的監督,打造了全國輿論監督的先鋒樣板,成為主流媒體系統性變革的成功案例。
《看見》欄目用3年時間做出了影響力,未來要堅持長期主義的精神,努力推動形成社會善治,更精準地把握“小切口、大民生”,挖掘百姓愛看、愿看的新聞議題,成為具有建設意義的輿論監督欄目。
據介紹,本次座談會由浙江省新聞工作者協會、湖州市看見辦、湖州市委宣傳部聯合主辦,浙報集團浙江傳媒研究院、湖州市新聞傳媒中心承辦。
作者:湖州市記協供稿 編輯:劉卓文